“小阀门”转动“大未来”:从总书记考察看中国制造的韧性突围
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山西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时,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迎来高光时刻。2025年7月7日,这场聚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考察,以一台台锃亮的阀门为窗口,揭开了中国实体经济爬坡过坎的奋斗密码——在直径不过几十厘米的阀体内部,正澎湃着支撑大国制造的创新伟力。
一、58项“零的突破”:螺丝壳里做道场
“5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,10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”——这份被总书记重点关注的成绩单,凝结着阳泉阀门卧薪尝胆的二十年。当本世纪初外资品牌垄断高端阀门市场时,这家曾以煤气阀门闻名的老厂濒临破产。转机始于对“卡脖子”的绝地反击:
核电安全阀攻关团队连续三年春节驻守实验室,最终突破密封面堆焊工艺,使产品寿命超过进口竞品;
深海球阀研发中,工程师为测试抗压性能,带着原型装置潜入南海千米海沟,记录下317次失效数据后终获成功;
最新研发的氢能超高压阀门更是通过欧盟CE和美国API双认证,成为国产氢能装备出海的关键拼图。
这些“螺丝壳里的道场”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:2024年企业销售收入1.38亿元,其中出口占比达33%,低压大口径阀门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27%。
二、总书记的“三问”:一把阀门的时代之思
在装配流水线前,总书记的考察细节耐人寻味:
问创新:“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多少?”得知连续五年超6%后点头肯定。这个数字远超制造业平均值,印证了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突围逻辑——用技术密度对抗规模差距。
问人才:当90后工程师演示智能检测系统时,特别询问团队年龄结构。企业青年技术骨干占比65%的答复,揭示传统工厂向“工程师红利”转型的必然路径。
问转型:“煤气阀门还能卖多少年?”直指传统业务天花板。事实上阳泉阀门未雨绸缪,氢能阀门已贡献35%营收,智能工厂改造更将单位能耗降低20%。
这“三问”恰是中国制造业的世纪命题:如何让老树发新芽?阳泉阀门的实践给出答案——用创新重构价值链,用人才激活生产力,用远见穿越产业周期。
三、6000万中小企业的“阳泉启示”
此次考察的深意远超一家企业。数据显示,全国超6000万户中小企业贡献了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%的城镇就业,它们如同经济肌体的“毛细血管”。而阳泉阀门的价值在于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范式:
“缝隙市场”战略:避开通用阀门的红海竞争,专注极端工况细分领域。其LNG超低温阀门能在-196℃稳定运行,石化专用闸阀故障率从年12次降至2次,用极致专业化构建护城河。
“技术鱼骨”模式:以核心工艺为骨干延伸产品线。凭借密封技术优势,从煤气阀拓展至核电阀、氢能阀、海水阀三大高端系列,实现“研发一次投入,多领域变现”。
“数字工匠”融合:在智能车间里,老师傅的工艺经验被转化为AI参数。某款球阀的研磨精度要求头发丝的1/200,老师傅手法数字化后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8%。
四、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阀门新坐标
考察当天,车间电子屏正滚动着出口订单:德国LNG接收站、沙特石化园区、巴西水电站…这些项目背后是国际标准的硬实力:
欧盟PED指令认证覆盖全系压力管道阀门
美国石油学会API 6D认证打入能源领域
挪威船级社DNV认证突破船舶高端市场
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安全。曾长期依赖进口的核电主蒸汽隔离阀,因阳泉等企业的突破,国产化率从2015年不足20%升至2025年85%,生动诠释“制造业强则国强”。
结语:转动未来的力量
离开车间前,总书记抚摸着新下线的氢能阀门说:“小零件关系大安全”。这句话道破了制造业的本质——真正的韧性不在于规模,而在于每个精密咬合的“齿轮”。当6000万中小企业如阳泉阀门般,在细分领域做到“一米宽、百米深”,中国制造的巨轮必将穿越风浪,驶向新质生产力的星辰大海。
上一篇:《节水新政下的百亿蓝海:遥控浮球阀撬动工业节水革命》
下一篇:返回列表